1. 首页 > 十二星座的特点 > 文章页面

复旦大学冯玮现状?初一数学小故事(复旦大学冯玮出生年月)

星座配对爱情塔罗星座合盘紫微斗数
第二期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 在复旦开讲 丘成桐畅谈中国数学的现状与未来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复旦大学冯玮现状这个问题,初一数学小故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方舟国际商盟是传销吗陈序经详细资料大全初一数学小故事

截止2018年11月7日,春芝堂方舟国际商盟有限公司尚未被认定为传销。春芝堂方舟国际商盟有限公司为上海春芝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

丘成桐复旦开讲 苟真理之可知,虽九死其何可悔

2017年中国产经新闻报就报道上海春芝堂直销业务跑偏,基因检测存疑。指出其或存在涉及国际合作未经注册、缺少检测资质、以及为保健食品出具治病诊断观察等诸多疑点。该报记者采访上海春芝堂,对方回应是经销商所为,以表明和公司无关。

此前,春芝堂曾把基因检测服务作为产品直销,超出了国家商务部对直销企业产品限定的六个范围,也涉嫌违规。为此,中国经济网记者向上海春芝堂求证,对方语焉不详,只表示公司相关负责人会回电,之后便没有音讯,所发采访邮件,截至发稿前,未收到答复。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实地了解,上海春芝堂涉嫌在从事直销活动中,与美国SeqGen公司合作检测人体疾病易感基因,定制配方靶向预防和干扰疾病发生。

该记者在双方合作授权书中了解到,春芝堂下属上海纳因健康咨询管理公司(下称上海纳因公司)为美国SeqGen公司在中国地区建立示范实验室,为期三年,到2017年年底合同终止。期间,美国SeqGen公司将保证最新的基因设备、技术及项目应用于上海纳因公司。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于基因检测国际合作项目,需要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组织审核,且须由中方合作单位向地方主管部门办理报批手续,审查同意后,向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核准后方可正式签约。

还明确指出: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或以其他形式对外提供人类遗传资源及有关信息和资料。该记者就此采访上海春芝堂,对方回应:“是经销商所为,经销商在春芝堂公司有办公室”。

此外,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未经批准从事基因检测服务或建立实验室是违规的。开展基因检测实验需经国家批准,有严格的准入条件。设立基因检测实验室需要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涉及到进口检测器材还需要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批注册。

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此咨询上海纳因公司,对方称上海纳因基因检测提供的只是非诊断性健康咨询服务,和国家审批的用于临床诊断性服务不同,其他则以“自己不是负责人,不太清楚”婉拒。

该记者通过上海纳因公司官方网站发现,在“资质”一栏仅有2014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一项。在医疗器械认证中,仅注明美国、瑞士进口的3款用于基因检测的PCR仪,没有标示国家食药监局注册许可的进口医疗器械注册证,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登记表。

另据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调查,未发现纳因咨询公司持有基因检测服务的行政许可批文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海春芝堂对采访也未给出明确回答。

此前,上海春芝堂曾在其官网刊登声明。文中强调两点:一、公司有明确符合国家规定的基因检测相关资质文件。二、公司确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出具的临床观察报告。并认为媒体对此报道不实,然而却没有附上相关资质照片,以利释疑。

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邮件联系上海春芝堂,希望进一步了解,咨询是自有资质还是委托方资质等问题,未获得回应。暂且不谈资质,事实上,作为直销企业,春芝堂玩跨界,积极从事基因检测服务服务,只不过是基因检测过度商业化的又一缩影。而对于基因检测过早商业化,业界一直存在争议。

2014年前后,基因检测日益成为商业机构的营销噱头,并存在伦理、隐私等风险,呈现无序发展态势,被国家明令叫停。2015年初,国家启动“精准医疗战略”,基因检测成为实现战略的核心技术之一。2016年初,国家食药监局等部门出台新的监管标准,并首批推出27家试点单位,这才复出。

很快,基因检测业务再度呈现蓬勃发展之势。2016年发展之快,热度之高,甚至被称为基因检测元年。尤其互联网基因检测服务,还被戏称为“网红”。推出的疾病风险基因、天赋基因、预测性格等基因分析服务,一时风光无限。

中国经济网就此采访一位上海光瀚健康咨询管理公司的研究员,他不认同是“科学算命”,但表示,疾病风险基因检测,尤其对于遗传病基因,有提醒作用,受到白领、高管的欢迎。至于会不会得病,外在环境影响更大,有的虽然携带遗传病基因可能一生也不会生这种病,所以也不能夸大基因检测服务的效果。

据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对时下热炒的天赋基因,作为国内基因检测龙头的华大基因表示,目前在科学定义上,从来没有天赋基因一说,“市面上的某些天赋基因检测项目,很可能是找到了一些相关基因的位点,但这些位点跟真正表现出来的性状之间的关系,目前科学没有任何定论。”

有专家指出,虽然每个人的天赋可能与遗传有关,但如何起作用,基因组在哪里,现在的研究还完全达不到这个程度。而按照目前的研究,能提供的检测数据对此也毫无意义。认为宣传天赋基因很“荒唐”。

据南方日报记者报道,今年12月10日,由中国健康促进教育协会主办,在南京举行的“健康中国2030?精准医疗互动研讨会”上,许多专家明确对当前的基因检测服务提出质疑,并认为在样本不全,认定标准尚不规范统一的情况下,基因检测服务面向大众为时过早。

肺癌专家吴一龙就表示,现在所谓的遗传体检,只是一个概念,得出的得病概率,没办法判定。从概率来判断得病,医学伦理最为反对。“我坚决反对用遗传学基因检测来当算命先生。”

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冯继锋教授指出,现在有一个炒作过度的观点,认为所有肿瘤病人做了基因检测都能找到靶点,用上靶向药物,他对此持怀疑态度。有的病人会根据基因检测盲目放弃现有一些明确的、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去选择一些没有得到证实的治疗方法,这是对病人不负责任,这种极端不应该出现。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研究所荣誉所长钟南山也曾对媒体表达看法:“目前一般的基因检测技术不宜推广到预测患者健康领域,例如预测未来会不会患上宫颈癌、肺癌等疾病,目前的推广实际上是不成熟的。”

不过,一向对高科技新概念嗅觉颇为灵敏的直销企业,还是从中看到了商机。上海春芝堂就是其中之一。上海春芝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是第34家拿到商务部直销牌照的企业,也是上海第一家获得直销牌照的内资企业,注册资本8000万元。

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浦东,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健康企业。直销产品为保健食品12种,直销网点16个,集中在上海,法人代表王爱兴。

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有中华三宝(宝青春、宝心脑、宝关节)、中华蒜王、中国胶囊王等,产品70%出口日美韩、欧盟等三十多个囯家,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上海春芝堂还是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上海保健品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单位、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上海纳因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则是上海春芝堂下属子公司。官网介绍,上海纳因公司联合包括美国SeqGen公司、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多家基因权威研究机构和专家,为中国客户提供领先的基因检测及相关健康管理服务。

介绍中还称,该公司采用国际最新基因检测技术及基因数据库资源,为中国国内客户提供包括疾病易感基因和儿童天赋基因在内的基因检测、检测报告解读及相关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在国内20多个省份已有近200家服务机构。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0月,上海春芝堂纳因基因检测项目上市。

2016年3月17日,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在《关于直销产品范围的公告》中对直销产品的范围进行了调整。新的范围包括化妆品、保洁用品、保健食品、保健器材、小型厨具、家用电器等六大类。

也就是说,上海春芝堂推出的直销产品——基因检测服务套餐,并不在国家规定的直销产品范围之内,而且在直销产品范围公告发布之后,依然如此。此间,上海春芝堂不断加快基因检测服务的发展步伐。

继2015年3月,上海春芝堂下属的上海纳因公司和美国seqgen公司进行疾病易感基因检测与健康管理合作之后。

2016年3月,又与推出“肿瘤捕手”产品,在精准筛查早期肿瘤技术上素有研究的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生命科学研究院。此外,还和上海光瀚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基因检测服务上有合作关系。

上海春芝堂声称在基因检测分析之后,该公司销售的保健食品“中华三宝”,即“宝青春”、“宝心脑”、“宝筋骨”,可以用于定制配方靶向预防,干扰疾病发生。并在一份临床观察报告中标明,春芝堂产品中的关节元素对治疗骨关节有效率86.67%(其中显著有效率为53.33%)。

然而,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颁布的《保健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和卫生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表示,保健食品是食品的特殊种类,不能代替药品,不能宣传疾病治疗、预防作用。

其中有:“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不得以虚假、夸张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符号描述或暗示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也不得描述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治疗疾病的功用”。

通过商务部直销管理查询系统得知,上海春芝堂的直销产品只有保健食品。然而中华三宝作为保健食品,却宣称对疾病具有疗效,已经涉嫌违规。

扩展资料:

企业信息查询方法:

一、打开百度搜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二、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搜索框输入“上海春芝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并点击搜索。

三、点击搜索出的结果暨上海春芝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四、通过搜索可知,该企业为正常存续状态,未列入经营异常目录,不属于传销。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直销企业违规推基因检测风起春芝堂称与己无关

陈序经(1903~1967),字怀民,广东文昌县(现属海南省)人。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曾就读于复旦大学,曾任岭南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广州暨南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

基本介绍中文名:陈序经别名:字怀民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文昌县(现属海南省)出生日期:1903年逝世日期:1967年职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信仰:无党派人士主要成就:曾任岭南大学校长

曾任广州暨南大学校长代表作品:《中国文化史略》《疍民的研究》《文化学概观》《南洋与中国》个人履历,介绍,一个人和一所大学,人物词典,三妈伴读·父亲训诫,全盘西化·四场论战,教育现代化·学术独立,为教育服务,人生经历,个人履历介绍 1909年随父去新加坡就读,1920年入读岭南中学,1925年7月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授予的学士学位;1926年获美伊利诺斯大学硕士学位,两年后再获该校博士学位,回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34年l1月15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中国文化之出路》一文,在全国引发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战;1948年8月1日出任岭南大学校长。1956年任中山大学副校长。1962年任广州暨南大学校长;1964年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1967年“文革”中被指控为“里通外国”“特务间谍”,2月16日患心肌梗塞在南开大学逝世。1979年5月南开大学为其平反。陈序经毕生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重视文化研究,提倡在中国创立“文化学”。他认为,在中国,想从东西文化的研究中寻找一条救国道路的人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主张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二是主张复返中国固有的文化;三是主张折中的办法。对此,他指出折中派和复古派都没有出路。他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对闽、粤、桂的船家疍民和东南亚各国华侨进行过较多的调查研究,对东南亚史、华侨史、匈奴史也较有研究。陈序经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中国文化史略》、《疍民的研究》、《文化学概观》、《南洋与中国》、《社会学的起源》等。《匈奴史稿》是陈序经教授的遗著,作者自留学德国期间,就留心国外匈奴史的研究进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公务之余抽暇写出计80万字的《匈奴史稿》,60年代初期又对其中第一、二章作了些补充,未遑对全稿进行整理修订,即不幸病逝。本书以相关版本为底本,参照作者手稿加以校订,同时尽可能保留原稿的风貌。一个人和一所大学这个人是陈序经,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一个学者,这所大学是岭南大学。陈序经的出生成长地是文昌县,可算是地道的广东人。但是与近现代大多数广东名人一样,似乎都要经历一个走出岭南——奋斗——成名的过程,岭南成了一个输出人才的地方。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陈序经最终回到了故乡,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永久的轨迹。 1947年,当岭南大学董事会频频向陈序经发出邀请时,时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的陈序经并没有立刻答应,虽然在这之前,他已在这所学校两度任教。也许他认为自己在南开的施展刚刚开始,也许他觉得岭南的天地太小,教育太落后,反正如果不是南开校长张伯苓的答应“出借”(两年),陈序经很可能不会在岭南留下太多回忆。这一“借”就是16年。从1948年8月1日出任岭大校长,到1952年夏岭南大学被取消,两三年的时间,岭南大学从广东最好的学校(当时广东只有两所大学,另一所为中山大学)成为国内最完善的大学,一些院系(如医学院)已达到国内一流或最佳水平,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教授和专家,而广州俨然成为当时中国的学术重镇。如果考虑到这几年中国多是在政权易主、动荡不安中度过(先是解放战争,后是抗美援朝),那么,岭南大学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了。奇迹是如何发生的?说起来也并不高深:一套正确的办学目标、宗旨和方略,一批一流的人才,一个高效的机制。“何为大学”?陈序经的观点是:“大学是求知与研究学问的地方”,岭大的目标:成为国内学术一流的大学。为此,他在就任校长对全校师生的第一次训词时就强调学术研究不分宗派,“注重自由讨论的精神”,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的自由。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是蔡元培执掌北大时的办学宗旨)的原则下,陈序经邀请到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史学家陈寅恪、数学家姜立夫,语言学家王力、古文字学家容庚、木土工程专家陶葆楷,测绘学家陈永龄,医学专家谢志光、陈国祯、陈辉真、毛文书,以及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育学家汪得亮、经济学家王正宪、法学博士端木正、生物学家廖翔华,外国文学专家杨秀珍。他们有的是陈序经的南开同事(如姜立夫),有的是他的学生(如端木正),有的是旧时相识(如陈寅恪、王力、陶葆楷),有的是他在天津时慕名去请的(如医学院的一批专家)。从某个角度说,陈序经在南开的14年(包括西南联大的8年)是为他在岭大的作为打好基础。自然,这一切得之于陈的“个人魅力”:他不经商,不做官,与政治保持距离(不入国民党)。他自己就是个学贯中西的学者,在学术研究和论战中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尊重人,“优容雅量”,以诚待人。有了人,还要有钱,还要有一套精干的管理队伍。岭南大学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这些提供了保障。一手抓人,一手抓财,陈序经再次展示出他的威望和能力。在南洋和东南亚华侨中的声望使他募到大量的私人捐款(这正是岭南办学的优势),学校得以顺利渡过财政难关(而此时的中大教师正在为领不到工资而向***抗议);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管理班子(不设副校长,而成立一个由五名教授组成的决策小组),学校得以高效运转,而“教授治校”则保证了岭大的学术风气和发展。这令人想起当年的西南联大。天时、地利、人和,过渡的时代成全了岭南大学,成全了陈序经,但时代又仅给了他不到四年的时间。四年,相对于一个大学的成长,相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成和积累,是何其短暂!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被取消,它的工学院被合并到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农学院合并到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医学院合并到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医科大学)。经济系和法律系则被调整出去。调推后的中山大学,实际上只剩文科和理科,一批教授如王力等,被调人北京大学等院校。陈序经自己则成了中山大学一名普通教授。陈序经立志在岭南办一所国内一流大学的愿望最终成为一个梦想。其后的陈序经虽担任过中山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校长〔不到两年),南开大学副校长,但世易时移,彼时的大学校长已风光不再。陈序经和他苦心经营的岭南大学已成历史。但回溯历史的深处,我们仍能听到遥远的回响:岭南需要一所或数所一流的大学,岭南的落后不在经济,而在教育,过去如此,仍然如此;岭南完全可以办成国内一流的大学,前提条件是:一个宽松的环境,一套现代的教育体制和一个像陈序经那样的校长。人物词典三妈伴读·父亲训诫陈序经的成长中有两个人特别重要,这就是他的三妈和他的父亲。据说小时候陈序经相当顽皮,常常逃学,在私塾读了一年多,一本《三字经》读不到四分之一,背不下来,塾师对他的父亲说:“你这孩子实在太笨,用斧头打开脑子装书进去怕也没有用,最好将来跟你做生意。”算命先生也对他的父亲说,假如他的儿子能用笔杆谋生,他就不做算命先生。而这个没读过书,不识字的三妈(陈的三叔的遗孀)却在短短的时间内使陈序经(还有他的妹妹)考到全班第一(在汪洋致远国小时),也是她力主让陈序经转入县城的学校,以免他自满。三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总结为:正面鼓励(不把陈当“笨孩子”“坏孩子”看),互相激励(将他与妹妹分在两个班,形成竞争),侧面督促(每晚亲自伴读),共同学习(她从他们学习识字乃至写信),还颇合现代教育理念呢。陈序经的父亲是一位地道的生意人,从学徒做起,生意越做越大,做到南洋。但这位父亲又是一个仪义疏财,对读书、学习情有独钟的人物(这在中国的生意人中并不罕见)。他告诫陈“切勿想在国内做官”,“切勿想回南洋做生意”,与其做校长院长,不如靠自己的学问做个教授更稳当。在儿子取得美国博士学位后还卖掉椰子园的股份供他在法国留学。陈父的这种“文化情结”也许与其他父亲一样,是想弥补自己小时未能完成学业的遗憾,可贵的是他的见识超出常人。陈序经及他的儿女们从此与教育结缘,源头应追溯至此。全盘西化·四场论战陈序经与人优容雅量,谦谦君子的形象,但骨子里却有一股“好辩”,不服输的劲,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掀起四次论战。 1933年的年末,陈序经渡江到中山大学(当时在河北)做了一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两星期后(1934.1.15)演讲登载于《广州民国日报》“现代青年”版,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文化大论战。文章中的第一句话是,“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为中国的前途计,我们要为它寻找一条出路”,他把关于中国文化的不同主张划为三派:“复古派——主张保存中国固有文化的”、“折衷派——提倡调和办法中西合璧的”、“西洋派——主张全盘接受西洋文化的”,“兄弟是特别主张第三派的,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的西化”,即所谓“全盘西化”。随后,反驳批评的文章陆续出现在同一版面,包括1934年2月2日张磬的《在文化运动战线上答陈序经博士》,里面甚至用上了“毒瓦斯烟幕弹机关枪”一类辞汇,使论战充满了火药昧,两个月的时间里,出现几十篇关于文化问题的文章,“令人联想起16年前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与刘半农所唱‘双簧戏’引起的社会效应”(陆键东:《那一代人》)。广州这次扮演了一个论争的发源地角色,这在近现代并不多见,而最激烈的反对声音也来自于广州这一“中国人管理最西化的一个城市”(陈序经语)。一年以后,发表在《文化建设》杂志上,由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萨孟武等十人署名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简称“十教授宣言”)标志著全国范围内的论战达到高峰。从此,陈序经就与“全盘西化论者”二词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同志还有胡适、卢观伟等人。而胡适后来用了一个更折衷的辞汇“充分世界化”来代替“全盘西化”,受到陈序经的批评,因为在他看来,“充分”“尽量”这些词不但含混,还很容易被折衷派和复古派拿来作护身符。陈序经的这种“决绝”的姿态和一以贯之的观点表现出他个性中的另一面: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不畏惧权威和权贵,这在解放前是一个学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体现,在解放后却成为一道摘不下的紧箍咒,与“洋奴”、“奴化”等词连在一起。乡村建设的论战紧随其后,论争对象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陈序经在《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乡村建设一途径》等文章中批驳了梁漱溟等人欲通过乡村建设使中国成为高度文明,以乡村为主体为根据社会的构想,指出在现代化的世界“以农立国”只能是一种愚妄和幻想。这可以看作是他“全盘西化论”的一个深入和发展。教育现代化·学术独立 30年代初的论争涉及两方面:教育的中国化还是现代化问题和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前者可视为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一个方面即他教育要彻底的现代化,所谓“中国化的教育”很容易沦为教育上的复古运动。后者与1932年广州一次教育会议提出的“停办文法科或减少数量,同时多设职业学校,以适应社会生活之需要”这一议案有关,支持者有当时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陈序经对停办或减少文法学科持断然反对态度,在《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发表在1932年5月26日《广州民国日报》)一文中,他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求知,为学问而研究学问”,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求套用”,“求知固未必为了套用,然而要有所套用,则不能不求知”,废除文法学科,实是国人“只务目前的苟安与生活,而不愿做彻底的研究”的“最大的病弊”的体现。随后,论争扩展到《独立评论》等全国性报刊。第二次教育论战的对象是胡适,1947年胡适在《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画》中提倡“学术独立”、提出在十年之内由***指定5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作为第一等的大学培养。陈序经反对仰***鼻息以求学术独立,认为“近年以来,一些***人物所提倡的思想统一,以致党化教育,何尝不挂起学术独立的招牌”,指出中国大学一向集中在平、津、沪等地,不合理,指责教育部厚北京大学而薄其他大学是偏私,私立大学不一定不如国立大学,“国立大学,因可以成为政治上的党派人物所利用,而不得其公”。陈序经的论争不是意气之争,口号之争,论争中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有它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全盘西化论”的背后是陈序经多年孜孜研究的东西方文化系统理论,而教育方针和理论的提出又是他多年来的教育实践的结晶。故他的思考,尤其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在今天看来,仍不失警醒和指导作用。为教育服务陈序经一生中充满了悖论:他秉持不做官的信念,拒绝加入国民党,拒绝做教育局长、驻外大使、教育部次长等官职,可是一生中除1931年~1934年和50年代初(1952--1956)的几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官,虽然是学校的行政职务;陈序经不做生意,可是为了保证岭大教师能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按时发工资,利用开学时的学费购入物资储存,需钱用时再放卖出去保值,这不是“生意人”的行为吗?真称得上“苦心经营”;陈序经一生倡导“全盘西化”,可是自己却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传统君子的形象;晚年,这位爱国、爱家乡,不喜欢吃面包奶油的人又被扣上“洋奴”、“西崽”的帽子,又岂非最大的悖论?不变的是对教育的一种赤诚和出于公心的热情。一句“我是为教授服务的”之所以传为美谈,是因为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始终如一的行动。据端木正回忆,陈当教务长、校长,从来不到教室去听教授讲课,不去检查教学。他说,每位教授在下聘书的时候,已经是相信他的教学水平,不能等他教了几年书,还去检查他。陈说这些话,是因为在他心中有一个活档案库,他所请的教授,每个人的学术经历和特长,陈序经都能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梁宗岱教授一向在中大以“狂,怪”著称,在认识陈序经之前,陈已对梁的经历熟悉有加。50年代梁陈两家面对面,梁家没有电话,就利用陈校长的电话,所以出现校长亲自跑来充当电话传呼的情况,可谓“服务到家”。难怪据说梁宗岱在中大只佩服两个人,一是陈寅恪,一是陈序经。(卢建红)人生经历 1903年9月1日出生于广东海南岛文昌县清澜港瑶岛村,取名序经,字怀民 1907年入私塾启蒙 1909年随父去新加坡就读 1912—1914年,还乡,先后入汪洋致远国小,文昌县模范国小就读 1915—1919年,到新加坡先后入读育英学校,道南学校,养正学校及华侨中学 1919年底回广州。行前父嘱切勿在国内做官,切勿回南洋做生意。 1929年申请入岭南大学附中被拒,同年考试直入岭大附中三年级 1922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两年后因不愿入基督教,转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1925年7月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授予的学士学位;8月乘船赴美伊利诺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26年获伊利诺斯大学硕士学位,两年后再获该校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现代主权论》,该年回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1929年8月在新加坡与广东中山石岐黄素芬女士结婚,婚后即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基尔大学学习 1931年回国任教于岭南大学 1934年11月15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中国文化之出路》一文,在全国引发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战。夏天,应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聘请为研究教授,次年任南开经济研究所研究主任。 1936年4月在《独立评论》发表《乡村建设运动的将来》,批评梁漱溟等人的“以农立国”主张,引发乡村建设运动的论战。 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院长,为该校最年轻的院长 1944年8月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间曾会晤爱因斯坦 1946年抗战胜利回天津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兼经济研究所长及政治经济学院院长 1947年9月发表《与胡适之先生论教育》,在国内引发有关教育问题的论战 1948年8月1日出任岭南大学校长。延请陈寅恪、王力、姜立夫等著名学者专家到校 1952年岭南大学解散,任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教授 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和广东省政协第一届常委 1962年任广州暨南大学校长 1964年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 1967年文革中被指控为“里通外国”“特务间谍”,2月16日患心肌梗塞在南开大学逝世。 1979年5月南开大学为其平反并开追悼会,6月广东省政协为其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2003年陈序经诞辰100周年,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举行了有关纪念活动。截止2011年,国内外学者研究陈序经生平思想的论文论著数量众多,非常丰富,下面是近20年来出版的传记和学术专著: 1、《现代化与西化:中国30年代中期关于关于全盘西化问题的一场论战》(德)克劳斯.比尔克莱茵笔会1992 2、《我的父亲陈序经》(增订本)陈其津著长征出版社2007年12月 3、《东方的觉醒》陈传汉等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4、《东方振兴与西化之路》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5、《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赵立彬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5月 6、《转型文化学的批判—以陈序经为个案的历史释读》田彤著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7、《从西化到全球化—20世纪前50年西化思潮研究》张世保著东方出版社2004年 8、《陈序经政治哲学研究》张世保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9、《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刘集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学识渊博的优秀教育家陈序经》赵林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11、《陈序经传》夏和顺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苏步青

苏步青(1902-2003)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共产党员。1919年苏步青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其间,与陈建功一起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2003年3月17日16时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年表:

1902年9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带溪乡,说闽南语。

1915年,就读浙江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

1919年,中学毕业时获当时已调任的校长洪彦元资助独自往日本留学。

1920年至1924年,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学习

1924年,考入仙台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

1927年3月,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入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1928年,与松本米子结婚。

1931年,获得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33年,陈建功推荐其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

1935年,任《中国数学会学报》主编。

1948年,任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任浙江大学教务长。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苏步青等一批数学系骨干力量调至复旦大学。

1953年,任复旦大学教务长。

1955年7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

1956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1958年,创办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任所长。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下放上海江南造船厂。

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8年4月,任复旦大学校长。

1983年3月,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

1984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8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登黄山

1992年,任第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2003年3月17日,病逝于上海。

附录

1.苏步青的故事

杨达寿 2006年11月14日 15:38浙江省科普作协

著名的数学大师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至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者。

故事一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末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故事二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憾,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故事三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谈中国数学发展 在本土培养顶尖人才 接轨国际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